古二维权的悲剧之一在于他呼喊几年无人问,一朝八卦天下知。有人责怪他姿态不好看,可姿态好看那几年也没人理啊!
说实话,编剧界的枪手制度一直是我很难理解的行业规则,就像学生写的论文,导师一定要署一作甚至窃为己有一样。可怕的不是某些上位者的无耻,而是群体性的默许,认为这种窃取和剥夺很自然,是行规,你要从事这行业就必须要忍受头几年的剥削,直到碰到个善良的大编剧,恩准你署个名,你才有独立工作和继续剥削其它小编剧的可能。
如果终其一生也没遇到那个善良的老师呢?当一辈子枪手或者退圈吗?全行业默认的脓疮就不是脓疮,而是花绣了吗?
王家卫在访谈录里提及早期编剧生涯里提及过他可能写过五十个剧本,只有十几部有署名,他跟的老编剧叫黄炳耀。但他也讲到他是去开编剧会,执笔另有其人,黄也会与他们分享酬劳。
(图片来自于小红书用户宁止水)
这个分享比例没说是多少,应该是个还可以的数字,不然他不会干七年。可他给古二的显然是远远不到正常薪酬的。据古二所说,兼任编剧、助理和厨师这三份工,每月不过三四千元的工资,在上海简直是个可笑的数字。显然古二的预期是用完全不合理的低薪换取署名权(尽管这本来就是该给的权益),但没想到王家卫都做不到他的前辈那样。
有人说古二可以早早撂挑子不干,是他愿打愿挨。一是对文艺青年来说,王家卫的滤镜太厚,毕竟是国际上排名第一的华语导演。二是从古二自曝和网传信息看,他是一步步退让,不是一下子就通知他只是助理的。他是从梦想计划中选拔的编剧进组,然后担任了类似执行导演的选角,搜集材料,写剧本这些没有明显边界又一把抓的工作。在他的视角里,王家卫重视他、鼓励他,还可能经常提供情绪价值,夸他是剧组的“宝总”,灵魂式的人物,搁谁不迷糊,不存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傻劲?
王家卫当年被规训过,不能说这种规训就是对的,时代是要进步的,而不能是一代代的传袭错误。以前香港电影还是黑社会拿枪指着头拍呢,难道这种“规矩”也要传承吗?
回到枪手制度,是什么时候这种万恶的剥削变成规则了呢?不说港台,内地从八十年代起人们对编剧有印象是从喜剧开始的,《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这类室内剧非常倚赖编剧水平,于是编剧被提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位置。英达为梁左发明了一个“文学师”的头衔,可以理解为总编剧。
那时很多编剧本身是文学大腕,他们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哪怕只去开个吞云吐雾会,就会被盛情邀请署名。有个例子就是《海马歌舞厅》,每集的编剧不是畅销书作家,就得过茅盾文学奖,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这个剧的主线可以说稀烂。
但是从早期制度可以发现,署很多编剧的名字一点也不难。不给小编剧署名现在有几个理由:第一、平台过会只认大编剧的名字,可是平台应该不会管字幕吧!
第二、平台会硬塞自己人加署名,挤掉其他人名字,但是编剧有规定只能署最多几个名字吗?如果没有,平台为什么要在需求已经满足的情况下还把人逼上绝路呢?多加署名也不会影响总编剧获奖。
第三、剧本改过很多稿,前几稿根本没用,所以不能署名。我想知道这种情况给不给钱,这个没用是所有情节都没用,还是只找了人融梗复述一遍。我们可以拿演员对比,如果一个演员的戏份被全删,他是没有署名的,但片酬能拿到吗?如果能拿到,编剧也该有,其实被删掉的演员也是应该有署名的。
听说现在的规矩是长剧里编剧执笔少于三集以下内容就不给署名(具体集数我不确定),那如果把别人写的情节打散均匀洒进每一集,岂不是无法计算了?或者只让人提供点子,自己执笔,那不还是小偷吗?我听过一个导演讲早年间编剧们打牌都不讲任何故事,因为有的编剧是小贼,偷别人的创意。正常情况应该是只要用了别人的东西,哪怕只是个点子也要鸣谢或者署名。假若说某个编剧只贡献了一集或半集的内容,就搞某一集的总编剧和分集编剧署名制好了,《我爱我家》就是这么做的,观众有不答应吗?
没有什么署不下的问题,电影片尾那么长的名单里连司机和所有群演都能署下(没有说这些工作不重要的意思),何况根本没观众会看电视剧的片头片尾,只有业内参考——这对新编剧也是最重要的。
之所以像捂着钱包一样捂着署名权,不外乎大编剧的私心。手下枪手有了署名就能独立了,不但雇不到便宜劳工,甚至还会成为竞争对手。我知道还有某些男编剧,用署名权诱惑年轻女生做其情人,技术工种都要献身,真是没天理了!
纯纯指望部分正直大编剧肯带徒弟给署名是改变不了行业黑幕的,想解决只能从源头。平台应该率先拿出担当,甲方和乙方签合同时在侵权和保密这块通常规定得滴水不漏,总之出了任何麻烦全由乙方承担,无论多大的编剧工作室都是乙方,如果甲方合同规定涉及署名权和酬劳纠纷,牵头编剧全权负责,他们就会衡量一下后果。
以前是文学青年们过于懦弱,只有古二这种不打算在这圈子混的才闹一闹,就是需要多闹才能让甲方有点忌惮,不响的弱者,只会招来无尽的欺负。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长剧最重要的不是导演和大腕,是演员,是编剧。韩剧编剧可以换演员,美剧编剧可以把大热角色写死,中国编剧地位属于极为低下的,在这低下里却还有被踩进尘埃的蝼蚁,这恶性循环不解除,长剧之死只会加速。
有编剧说短剧给了新人希望。长剧项目投资过大,平台又是一群外行拍板,过会时只认得名导名演员名编剧的名字,就变成再好的本子也必须由大编剧牵头,但凡有点原创能力的人都去写网文了。
短剧投资小周期短,容许试错,剧本平台是开放的,新人能投稿,数据好编剧可以靠分成赚钱。短剧还在野蛮生长阶段,平台还没有形成门阀制,有点像早期的网文。
不过也有让人忧虑的地方,当下短剧完全迎合观众,套路单一情节弱智,拼的是体力而不是脑力,也许在海量里卷来卷去能卷出几部精品,但着实有限,只有等观众腻了数据下滑才有思变的可能。
当短剧越来越赚钱之后,自然会形成门槛,这个门槛不一定是才华,更可能是形成长剧一样的工作室制度,还是由知名编剧或者公司牵头,雇佣枪手,用钱买署名,最后又回到剥削制,只有早期进入的编剧能尝到点甜头。一个行业一旦所有人都知道有利可图,它也就无利可图了。
精品往往是出在大家从上至下都不图钱的时候,但这个时代已然过去了。不奢望文艺复兴,只奢望这是个付出劳动能得到正常回报的时代,在老百姓看来,这比出大师出不朽更有价值,就像文景之治远比汉武伐匈奴值得歌颂一样。